广州彩瓷:见证中西贸易的历史印记

编辑:adminwork
2014-01-02 15:38:50来源于:
分享:
  “广州彩”因在广州彩绘而得名,又因制作工场曾设在珠江南岸而有“河南彩”之称。“广州彩”始创于清康熙晚期至雍正早期,成熟于乾隆嘉庆时期,是我国清代在对外贸易交往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事物。“广州彩”早期作品已不易寻觅,现今比较多见的是乾嘉之后的作品。

  “广州彩”因在广州彩绘而得名,又因制作工场曾设在珠江南岸而有“河南彩”之称。“广州彩”始创于清康熙晚期至雍正早期,成熟于乾隆嘉庆时期,是我国清代在对外贸易交往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事物。“广州彩”早期作品已不易寻觅,现今比较多见的是乾嘉之后的作品。

  外国人到广州后,主要采用两种订货方式来购买“广州彩”,一是“看样订货”,即广州商人将造型和纹饰图案均已设计好的瓷器样板让来华外国人挑选,外国人看 好样板后即可订货;另一种是“来样订货”,即外国人将自己喜爱的纹饰图样、器型交给广州商人,由广州工匠按样定制。因此,我们看到,“广州彩”也有如同西 方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等样式的西式造型,器形精巧,别具一格。

  “广州彩”的纹饰图案题材甚为广泛,既有中国传统的山水田园风光、庭台楼阁、宅院人物、花鸟鱼虫、瓜果、船舶、戏剧表演,也有西洋景物、神话场景、外文字母、徽标纹章和宗教题材等等。

  总之,根据器型和纹饰,“广州彩”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中式器型和中式纹饰;中式器型和西洋纹饰;西洋器型和西洋纹饰;西洋器型和中式纹饰;中西合壁式器型和中西合壁式纹饰。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会混淆“广州彩”和其它彩瓷,甚至将“广州彩”列为粉彩。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颜料及色彩的搭配上。“广州彩”的特征是强烈的对比色,以鲜红、粉红和绿色为主色,后来又大量描金,同时,用料浅、薄,显现出来的色彩十分艳丽。不同历史时 期,“广州彩”在颜料的运用和纹饰图案的布局方面又有不同。“早期广彩常以干大红、西红和绿彩为基调,描金较少,金彩多施于器口沿或描绘锦地用。雍、乾时 期,有的广彩用色较少,仅用麻色、西红或蓝彩等单色绘西洋风景和富欧洲风格的花卉纹饰。乾、嘉期间为广彩发展的成熟阶段,形成其特有风格,画面用彩丰富细 腻,鲜艳夺目。道光以后,广彩颜色增多,大量使用金彩和绿彩。其彩绘亦有仅用绿或珊瑚红的,绘梧桐亭院山水或牡丹纹样。”(刘欣欣:《别具特色的广彩纹 饰》,载程存洁主编《海贸遗珍——18-20世纪初广州外销艺术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37页)“广州彩”使用的颜料既有来自本国本地,也有来自进口,主要有金彩、水青、西红、干大红、麻色、大绿、二绿、鹤春、茄紫等等。

  皇家贵族的至爱

  17世纪以来,茶叶、丝绸和瓷器一直是东西方贸易的三种最大宗的商品。18世纪,特别是清乾隆22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广州为清朝唯一对外通商口岸 以后(直到1842年止),广州成为西方人进入中国的唯一贸易港口和停泊地,各国对华贸易均发生在广州。中国的瓷器通过广州口岸源源不断地销往西方。据统 计,仅仅瑞典东印度公司在经营远东贸易期间,从广州进口的瓷器就达5000万件(拙文《中瑞陶瓷贸易遗珍》,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3页)。中国瓷器进入欧洲市场,一方面促进了欧洲本地瓷业的兴起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瓷器不断创新。作为广州的主要外销商品之一,“广州彩”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审美趣味,无论是在选择瓷器的造型和纹饰图案上,还是在绘画技法上,都是积极按照西方顾客的要求和喜好来确定的。“广州彩”一经出现,即深受西方人的喜爱。

  早期的订烧瓷,特别是纹章瓷,主要是在景德镇制作完成。随着订烧瓷数量越来越多,人们不得不将制作工场设在广州,从景德镇运来素瓷,在广州进行彩绘。这是 因为订烧瓷完工所需时间较长,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又很有可能出错,假如制作地点仍设在景德镇,一但出错,就很难挽救。将制作工场从景德镇移到广州后,外国 人来到广州交样订货,就可以按时收到满意的货物。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威廉?希克(William Hickey)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工场时描述:“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工人,也有六七岁的童 工。”(转引冯先铭等:《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版,453页)可见,当时“广州彩”的生产规模较大,同时也显示“广州彩”的市场需求 较大。

提示:如注明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
相关阅读
[收藏]
精彩推荐
时尚资讯
图库精选
奢品风尚
奢侈品产品库
更多奢品
每日精选
奢侈品产品库
2/3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