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藏家与中国式收藏

编辑:adminwork
2014-09-02 11:51:52来源于:
分享:
  不管礼貌也好,不礼貌也好,看来在许多西方业界人士的眼里,中国藏家的形象不咋的。你说这是偏见也好,歧视或缺乏了解也好,反正彼此之间有相当的隔膜。  

  不管礼貌也好,不礼貌也好,看来在许多西方业界人士的眼里,中国藏家的形象不咋的。你说这是偏见也好,歧视或缺乏了解也好,反正彼此之间有相当的隔膜。

今年的欧洲古董艺术博览会依然是欧美艺术品的天下

  今年的欧洲古董艺术博览会依然是欧美艺术品的天下

  荷兰有个小镇马斯特里赫特。每年3月,欧洲古董艺术博览会(简称TEFAF)都要在这里举办,至今已经二十六届。这个博览会,号称“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上下五千年文明精粹尽在这里展现,私人藏家之外,更吸引全世界博物馆馆长们前来“采购”,档次之高,无与伦比。

  有中国的媒体到今年的TEFAF上转悠了一圈,心下疑惑,我们不是“世界第一艺术市场”吗?艺术品拍卖的交易额已经超过美国,位居老大地位,但何以中国艺术家的东西在这里少之又少?绕场三匝,只发现一件当代的作品。至于大陆的画廊或古董商,更没有一家前来参展。

  记者询问TEFAF的主办方,欧洲艺术基金会主席本·杰森。对方礼貌地回答,“中国的参展商还显得比较年轻,尽管有来自北京的一些申请,但质量还没有可靠的保证。”

  比利时古董商Gisele Croes则毫不客气,这位老太太直截了当地吐槽:“他们(中国收藏家)总是不付钱,而且大部分来看的中国人,对于艺术品本身,好像不如他们对这件物品值不值这个价有兴趣。”

  在洋人眼里,中国藏家的形象是如此不堪,你也无法说这完全是误解,我觉得与个别买家在外面的“惊人”表现难辞其咎。前几年,已故法国著名设计师伊夫·圣洛郎收藏拍卖上,针对一件圆明园兽头,某大陆买家采取所谓“爱国式拍卖”,其“拍而不买”的行径就是国内人看了也大摇其头,说实话这样的“爱国” 适得其反。还有,2010年伦敦班布里奇拍卖行的一件乾隆粉彩转心瓶,更像是中国人主演的一出闹剧,估价从几十万英镑蹿升,在两位大陆买家的拉锯下,最后以5000多万英镑成交,合人民币5.5亿元天价。据说现场的卖主,那位英国女士激动得当场晕了过去。然后呢,照样是“拍而不买”,拒不付款。买主开始 “躲猫猫”,委托人甚至亲自跑到大陆来要债,低声下气,但终于无功而返。事情拖了两年,东西在去年由邦瀚斯拍卖公司通过私下洽购的方式成交,传闻价钱不到原先的一半。类似的糗事不在少数。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中国藏家的“这锅粥”,人家是怕了。

  也许老外不了解,在我们里面的人看来,“中国式收藏”就像“中国式离婚”一样,有许多不得已处。近年的房产限购令催生了许多“假离婚”,有人为多买一套房,甚至劝说七老八十的父母去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同样,“中国式收藏”的要点许多人不在收藏,不在艺术品的本身,关键是如何在忽悠中圈钱,在击鼓传花中顺利脱手。在房地产限购令没有出台之前,古玩大佬们曾经“高姿态”地表示,我们就不要和普通老百姓们抢房炒房了,老板们应该投身艺术圈玩收藏,既高雅又赚钱,好像还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等等。这段貌似冠冕堂皇的理论背后,说穿了还是大家关起门来赌一把的意思。

  不过话得说回来,那比利时老太太也不是省油的灯。Gisele Croes是欧洲著名的古董商,以贩卖中国青铜器闻名,有“青铜女王”的称号。大约二十年前,从长江三峡出土的一件精美绝伦的青铜摇钱树,通过走私出境,最后就是她经手卖出去的,价格高达数百万美元之巨。记得此事当年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并遭到中国官方的强烈谴责。明白了这层关系,不管她的屁股干不干净,不管我们争不争气,要我们千里迢迢去TEFAF现场,掏160万欧元,买回一件老祖宗的商代铜鼎,那种感觉不是“憋屈”两字形容得了的。反正,买不买都让人心里不爽。

提示:如注明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
相关阅读
[收藏]
精彩推荐
时尚资讯
图库精选
奢品风尚
奢侈品产品库
更多奢品
每日精选
奢侈品产品库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