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拍卖场上的中国三代藏家

编辑:adminwork
2014-09-02 11:51:52来源于:
分享:
  不同于10年前港台人士唱主角的局面,现在,内地藏家成为在世界各地收罗中国艺术品的主力。一个个能说中文的员工被招募到了迪拜、纽约、阿姆斯特丹等多地的国际级拍卖行的拍卖中心。  

  不同于10年前港台人士唱主角的局面,现在,内地藏家成为在世界各地收罗中国艺术品的主力。一个个能说中文的员工被招募到了迪拜、纽约、阿姆斯特丹等多地的国际级拍卖行的拍卖中心。

活跃在拍卖场上的中国三代藏家

  中生代:收藏与投资之间

  “现在的拍场里,行家多,投资客多,他们只是把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渠道,并非为了喜爱而收藏。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收藏家很少了。”常年奔走于各地拍场,沈燕华常观察身边买家的变化。“确实,有很多老收藏家都承受不了现在的价格了。”

  “真正喜欢并且懂的人很少。按照传统的观点,一些收藏家的收藏是需要成体系的。在他希望建立的体系中,缺哪一环就去买哪一件藏品。”

  刘益谦,曾经的“法人股大王”,现在新理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如今当之无愧的艺术品市场第一买家。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陈逸飞的《山地风》、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黄庭坚的《砥柱铭》都被他从拍卖场上一一俘获。业内流传的说法是:“刘益谦直接将中国艺术品推入亿元门槛。”

  就在几年前,刘益谦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还总是将艺术品的“投资潜力”挂在嘴边。“现在,拍卖行向他征集东西,他一幅不给。他说,自己的美术馆造好了,墙还没挂满,自己还要买呢。”董国强告诉本报。

  年轻人:层次丰富的收藏群体

  5月4日,收藏家马未都在北京发布他的《醉文明4》,中信出版社为其举行的读者分享会在首都图书馆的小剧场举行。这是首图并不轻易动用的演讲地点,上一次来此做活动的人是柴静,带着《看见》,以及白岩松等一众老友。迥异于当下一般作家或学者见面会,700人的剧场里,几乎座无虚席。

  在过去10多年里,马未都的名字闪现于从《百家讲坛》、《南方周末》到各种捕捉八卦的报章。他出版的书籍所涉研究范围包括家具、陶瓷、玉器、笔筒、鼻烟壶等等。在2008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上,他以745万的版税收入位列第五。“很多人骂马未都,说他好像什么都懂。但我觉得他是文物知识民间普及的带头人,不能把他的书和学者的书去比。”一位北京收藏家曾这样对本报说。

  除了口才了得、学识丰富,马未都的声名鹊起,也是这个全民关注收藏的时代之侧影。过去10年来,推动中国艺术品热潮的并不只有那些站在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人。现在,中国的收藏群体正史无前例地庞大,并且,层次丰富。

  “赵涌在线”是一个在网上运营的“拍卖行”,专营纸币、邮票、文献等。创始人赵涌所聚焦的是更为年轻的买家。比之传统拍场内的价格,“赵涌在线”所经营的收藏品类并不高昂。这样的网站,更是让收藏“飞入寻常百姓家”。

  艺术品收藏并不仅仅是富豪的游戏,每一个人都有怀旧的情绪,也有收集艺术的空间,年轻人尤其如此。如今,就连经营着顶级艺术品的佳士得也看到了网络拍卖的潜力。2011年,佳士得第一次在网上拍卖伊丽莎白珠宝之后,又举办了安迪·沃霍尔的网络专场。“今年要做一些网络专场,也是更加有创新和创意的品类,我们吸引了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的买家参与,其中39%的新买家选择网络,他们中有些人比较年轻。”蔡金青告诉本报。

提示:如注明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
相关阅读
[收藏]
精彩推荐
时尚资讯
图库精选
奢品风尚
奢侈品产品库
更多奢品
每日精选
奢侈品产品库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