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被资源化的艺术家

编辑:adminwork
2014-09-02 11:51:50来源于:
分享:
  从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了近三十年,艺术家从80年代社会思想中的活跃分子到90年代寻求个体化的生存;再到05年之后进入商业社会,成为艺术产业链中的一个资源,身份经历了多重的转变,而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艺术家而言,重要的还始终是艺术吗?

  从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了近三十年,艺术家从80年代社会思想中的活跃分子到90年代寻求个体化的生存;再到05年之后进入商业社会,成为艺术产业链中的一个资源,身份经历了多重的转变,而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艺术家而言,重要的还始终是艺术吗?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被资源化的艺术家
艾轩,何多苓《第三代人》

  中国艺术三十年,这是一个群体的转变

  著名批评家杨卫是在85思潮时期成长起来的,那时,他是刚刚毕业的中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那个时期,但却是受到85思潮时期启蒙思想的影响,在采访中,杨卫说道:“那时艺术家的创作状态都是很单纯的,当时艺术家所追求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启蒙的精神。随着89年现代艺术大展的一声枪响,80年代的思想启蒙运动乍然而止。而最重要的是,这个结束并不是自然的过度,是被动的过度。在美术史上,这一枪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象征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这个转型不是自然的转型,这一枪相当于是把八十年代终结了,因为不再允许你那样了。”

  “所以90年之后,我们的艺术家身份掉了一个方向,不再谈论一些前卫性,社会批判性、先锋性,当然在底下可以,可是主流社会已经没有了。和八十年代由上至 下的一种运动已经是完全不同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80年代,‘85时期’的文化部部长是王蒙,中宣部部长是朱厚泽,这些都是非常先锋的人物。尽管在90 年代之后,我们还在谈论这种思想,但是已经有点儿饶了。”

  在杨卫看来,中国艺术在经历了89年的转折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虽然都处在地下发展状态,但这个时候,中国艺术,艺术家的身份已经在开始发生转向了。顾振 清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为我们明确了中国艺术家在近30年来身份的转向变化和这些变化的节点:“最开始艺术家身份是意识形态的前线的宣传干事,他必须担当起 思想宣传战线的好多任务,无论是在美协系统还是军队干部,还是画院,很多国家意识形态的工作都要参与,包括歌颂型的,歌舞升平型的工作;另一个是他们创作 作品要作为国家礼物赠送给外宾,还有就是新年或者是节假日的一种赠品,这个也是他们的工作任务。”

  “后来慢慢改变了,艺术家形成了一种群体,抱团取暖的一种自发性的组织,就是在八十年代,但是这种抱团组织由于集体虚幻的梦想破灭又在九十年代演化为艺术家追求个体生存。艺术家跑到圆明园从卖一张小画开始获得了经济独 立,经济独立又获得了人格独立,自己的风格和形式的独立,最早的一批艺术家包括方力钧、杨少斌、岳敏君、徐如涛等等,他们确定为中国第一批离开体制,在体 制外进行生存的艺术家,后来又产生了东村等等,艺术家个体化生存的经验使得中国艺术变了一个很大的面貌,集体主义的面貌开始消失、消退,个体化的艺术面貌 走到前台,关注个性,艺术本质意义凸显在艺术的语境当中,这个是九十年代带来的个体主义的解放。”

  “98年到05年一个很大变化就是策展人的出现,又让中国艺术家的身份,个体艺术家的身份从地下不公开走到了地上和公开,也就是体制外生存成了一个社会能够认同或者支持的方式,不再是被贬低或者是歧视的一种生活方式,这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更快的一个成长。”

  “到了05年以后艺术家开始走向了民营道路,就是资本出场了,资本影响中国当代艺术从05年到12年八年期间形成中国明星艺术家的造星机制,让很多在学术上成功的艺术家同样成为市场明星、社会名流、时尚人物,这是艺术家身份的变化。”

提示:如注明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
相关阅读
[收藏]
精彩推荐
时尚资讯
图库精选
奢品风尚
奢侈品产品库
更多奢品
每日精选
奢侈品产品库
2/3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