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家眼中2012年的“艺术金酸梅”

编辑:adminwork
2014-01-02 15:38:50来源于:
分享:
  蛇年开年,商报艺周版约访了国内艺术圈的著名批评家,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著名艺术批评家之口,来反思中国艺术圈特别是当代艺术圈的现状。

  蛇年开年,商报艺周版约访了国内艺术圈的著名批评家,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著名艺术批评家之口,来反思中国艺术圈特别是当代艺术圈的现状。

  陈默:最糟糕的是新疆双年展

  1、我觉得2012年国内艺术圈最糟糕的一件事是新疆双年展,在业内影响很糟糕。

  2、该“双年展”没有按照基本的学术原则行事,展览搞得不伦不类,成了大杂烩。辱没了双年展的学术尊严。在这样的展览中,应该把学者放在前面。在展览上,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家被拉去垫背。我曾参加过2011年的成都双年展,成都在这方面要做得好得多,尊重了策展人的学术权力,遵循的是国际策展人原则。

  3、今年自然是去年的延续,不仅是时间概念,也包括社会的、人文的、艺术的。

  4、在艺术与社会、产业发展的可能性中,是优先尊重艺术,还是以尊重其他优先?

  管郁达:艺术家怕失去得到的东西

  1、网络上那些无休止的谩骂。

  2、这些年,像微博这样的平台给了人们表达意见的机会,有些人把网络这种公共平台当成泄私愤的地方,攻击某一个地区画派艺术家等等。这是去年我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感到很失望的一点。

  3、中国当代艺术这20年,在硬件方面有了发展,比如拍卖、市场等等,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更多更有意思的艺术家。会更好吗?可能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只是希望它不太坏就行了。好具体是什么?是艺术品价格上涨?还是艺术市场的虚假繁荣?

  4、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发了一组老一辈艺术家的照片,我觉得那种美,那种朴素,是现在这种快节奏的时代已经消失的。我觉得这个时代太快,有的东西慢不下来了。艺术, 就是要创造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我一直搞不懂,现在的人什么都有,也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艺术品,而在20多年前,物质没有现在这么好,但那却是一个艺术 的黄金时代。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艺术家怕失去得到的东西。西方一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很高,物质并未影响他们的创造力。这是我的一个困惑。

  闻松:很多研究者和评论家失语

  1、2012年,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资本、操守和原创。

  2、可以这样具体阐述:第一,资本越来越肆无忌惮地进入当代艺术圈,并且掌握话语权,主导了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方向,也导致了很多研究者和评论家失语。第二,学术操守。当下,大多数当代艺术研 究者和批评家限于眼力或者利益关系,不能对当代艺术内在现象发出对这个时代负责任的话语,更有甚者成为了资本炒作的帮凶,这是让人遗憾的一件事。目前,艺 术圈只有极少的批评家才能发出正义的声音,这跟许多批评家与利益挂钩有关系。第三,国内当代艺术原创性太少,最近几年一些艺术家出国看展览、买国内没有出 版的书籍、接触国外最新的艺术,然后带回国内进行一些变动甚至山寨。

  3、现在的国内艺术圈,如果有实质性的大突破是不太现实的,艺术圈应该多一点理想主义和深入研究的精神。在这个年代,不是靠情感的发泄,靠生猛的形态以及 取媚资本市场的行画甚至装疯卖傻就能在美术史上留下一些痕迹,这是要和思维结合的时代。艺术圈的好与坏最终要归结到作品。

  4、 趋利虽然是一种人性本能,但是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批评家都应该以足够强大的一种张力来摆脱这样一种浅薄,所以,我们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摆脱趋利的势态?历史早已证明,杰出的艺术家总是能够以足够强大的精神张力和实践能力摆脱浅薄与媚俗,释放出人性的魅力和创造力。

  宋永进:低俗化公共艺术误导大众审美

  1、过去这一年,公共艺术这个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低俗化现象成为许多公共雕塑为人诟病的对象。不仅网友们选出了最丑十大雕塑、最丑十大建筑, 还有一些散落在我们生活区域内的大型物体,让人瞠目结舌。比如说,江苏省苏州的“东方之门”,人称“低腰秋裤楼”,虽然不能完全说是“低俗”,但多少都有 这方面的倾向。还有云南的“嘉定通宝”钱币雕塑,去年我刚好去那边采访画画,就看到了,铜钱孔那里刚好有一座桥穿过去,那里还有个公园,许多人去那里拍 照。

  2、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低俗化的公共艺术,误导了大众的审美。苏州的“东方之门”,因为造型类似一条“低腰秋裤”,故被冠上了这个名字,将“裤裆”等同 于“东方之门”,显然是一种调侃,用这种的调侃意味将一个“地标”式的建筑呈现于人们生活中,并长期矗立于此,无疑是会形成一种“亚文化”环境,审美误导是非常强的。

  “嘉定通宝钱币雕塑”更多的不仅仅是一个审美问题,而是使大众对文化价值的观察理解产生一种扭曲,以这样一个崇拜金钱的东西放在公园里面,而且铜钱孔正对着县政府大楼,在世界各地可能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

  3、通过公共艺术这个平台,大众审美与艺术家审美需要长期的磨合,不是艺术家降低标准去迎合大众,也不是艺术家固执己见,只追求个人风格。作为文化的管理者,也应当创建平台,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4、公共艺术与大众审美如何进行对话与沟通?

提示:如注明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
相关阅读
[收藏]
精彩推荐
时尚资讯
图库精选
奢品风尚
奢侈品产品库
更多奢品
每日精选
奢侈品产品库
赞助商链接